您的位置:首页 > 礼品饰品 > 编织工艺 > 花木兰中外比较研究

花木兰中外比较研究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3 22:56   浏览 N 次  

  摘要 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众口相传并不断推陈出新、扩展充实,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剧等。1998年《木兰辞》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荧幕,制作成大型动画片《MULAN》,并在全球取得票房佳绩。2009年马楚成执导的中国国产电影《花木兰》在全国各大院线放映,赵薇塑造的“忠孝两全,舍身为国”的刚烈和爱情悲剧令无数观众深深感动。本文试图通过中外版《花木兰》形象分析及不同价值观为切入点,比较中外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对相同事物塑造上不同视角。借鉴文化研究的批评视角,进一步将全球化、本土化和文化转换等更为复杂的因素考虑进来,通过这一中一洋的对中国人物的不同版本塑造,详尽解读其不同的电影语言,可以发掘在银幕背后不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影视传播提出思考。

  关键词:花木兰 价值观 文化背景 全球化

  目录

   绪论... 3

  一、中外版木兰形象塑造... 4

  二、中外版花木兰价值观的差异. 7

  (一)英雄的女性 VS 女性的英雄. 7

  (二)民族主义 VS 个人至上. 10

  (三)男尊女卑 VS 女权主义... 12

  三、东方的现代视野和西方的意义改编. 13

  (一)东方传承的文化经典. 13

  (二)西方眼中的东方意象. 14

  (三)中国传媒的借鉴...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9

  中外版《花木兰》比较研究

  学生:邹璇 指导老师:史修永 绪论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个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民间故事,而其原典是中国古代北朝时期乐府民歌《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是每个中国人小时候就背诵过的民歌。花木兰是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英雄形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女性英雄形象。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奇女子,花木兰故事千百年的流传使她成为一种人物的原型。故事的要素如忠孝、从军、男女平等、离家、女扮男装等也被不断的组合到不同时代的文本中产生大量的变形,而这种不断的变形的过程中,也正凸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背景。

  1998年,迪斯尼拍摄了以中国为背景的卡通电影《花木兰》(MULAN),它是迪斯尼以往五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也是美国第一次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片。影片巧妙地将内容与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花木兰还被美国《亚裔杂志》当年评选为亚裔风云人物第一名,一个中国古代特有的女孩形象成为几乎整个世界都知道的传奇。然而这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背景下的女英雄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2009年由马楚成导演的电影《花木兰》上映,导演在拍片之初便声称要拍摄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花木兰”。 中国版《花木兰》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史诗,也是一个关于女性的历史神话。和以往的各个版本相比,它在人物的塑造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有着中国人骨子里的解读,是中华民族“忠、孝、仁、义”传统美德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和忠君报国的思想,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女儿之魂”。

  西方现代阐释学认为,艺术品和自然事物中的美以及它们内在意义是随着主题的人的不同理解而不同,就主体而言,理解总是和理解者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因此各时代对花木兰的理解就是对自身所代表的文化土壤和文化价值观的投射。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女子在社会上抛头露面,是超越职分,有伤体面的事情;另一方面,从审美角度,卓越的社会活动才干又被视为女性难得的美好品质,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凭其勇敢和机智而成为审美关注的焦点,文艺作品歌颂的对象,文人心中的敬仰和赞美。[1]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也由此有着对同一人物的不同认知和塑造。本文从中外电影入手,通过东西方不同版本的《花木兰》对比,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并着力研究在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塑造的着重点,来看被西化的木兰和中国化的西方视野。 一、中外版木兰形象塑造

  从北魏民歌《木兰辞》到美国版的迪斯尼动画《MULAN》再到2009年中国的电影版《花木兰》,无一不描述了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建功立业的巾帼英雄形象。在《木兰辞》,木兰是一个隐忍克己、勤劳勇敢的年轻女子形象,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忠孝之道。“忠孝之道”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一直影响和规范着中国女性的言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里的木兰是一个具有典型妇德的女子,心灵手巧、勤劳勇敢、端庄稳重。一千多年以后,在迪斯尼公司的能工巧匠的的雕琢下,木兰成为活泼可爱,大胆泼辣的形象。在马楚成的《花木兰》中,赵薇塑造的木兰则忠孝两全、隐忍内敛。[2]

  赵薇版的花木兰是以《木兰辞》改编的版本中最奇特的一个,没有一如既往的将花木兰表现为气质英武,而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女性的角色上”。导演马楚成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因此我找到一些女编剧让她们纯粹从女性角度出发去看待花木兰,比如说女人眼中的兄弟情”。[3]由表剖里,导演和编剧以深层的本质作为基本核心,从别父,从军、征战、乃至遭遇爱情、被出卖、刺杀、还乡,层层迭起中,木兰始终陷于复杂的情感矛盾和心灵挣扎里,在女性的本质和男性的环境中让人既怜且惊。赵薇扮演的木兰形象,是将自己的女性阴柔完全收藏,在夜深无人语时才拿出来与内心独白,不能不说是马楚成导演《花木兰》的一大突破。

  《花木兰》电影基本上传承了《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形象,是“中国人自己的花木兰”,但较之《木兰辞》,花木兰的形象融入了更多新元素,在她的女性角色上下了更大的手笔,描写的形象鲜活,有血有肉。《花木兰》电影没有特别强调她的骁勇,而是展现女人特有的性格:柔弱与坚强、善良与杀戮、情感与理智,赵薇版《花木兰》将花木兰的女性角色发挥到极致。木兰不是天生了战争机器,她上战场的初衷是为了尽孝,为了保护年迈多病的父亲,源于朴素的爱。初上战场,木兰英勇无畏,但当要砍下敌军首领的头颅时,木兰万分挣扎,她要亲手结束别人的生命,这与木兰想象中的战场有很大的差别。但木兰别无选择,既然选择了战场,就必须面对这些杀戮,战争就是你死我亡,没有同情和怜悯。在第一次立下战功以后,木兰心中不是骄傲而是恐慌和不安。在面对生死战场时,花木兰会犹豫、会退缩、会无助,又有着能在战场上麾下千骑,一声呼喊万众呼应的堪比男儿的英豪气概和刚强。战争使她放下了少女柔情和女人的软弱,肩负起责任感和使命,从一个带泪的柔弱女人变成坚强的花将军。[4]国产的花木兰虽根据中国传统认知,选择了大眼睛的赵薇的形象来诠释中国典型的女子形象,有着传统女性的柔弱和坚韧。但是里面颇有些“一女成就万骨枯”的意思,赵薇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往往是在和战争斗,和自己斗,终于成为了战神似的女子,令很多男人都甘于臣服于下,然而在成为英雄的同时木兰却失去了女子的活泼和青春,过早的背负了太多战争的影子和家天下责任的负担,让人压抑到无法释放。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塑造的才与众不同,迎合了中国传统理念中家国的责任,才使人们更为之动容。

  较之中国版的花木兰,西方采用动画有着独特的演绎。迪斯尼版的花木兰是“可爱”“俏皮”“聪明”的代名词,形象生动立体并且有独特的成长历程。花木兰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木兰的造型与迪斯尼传统美女设计有着较大的差异。迪斯尼在木兰的东方气质的设计上采用一头乌黑的头发,弱化腮部与颧骨之间饱满光滑的曲线,眼眶部分下凹曲线进行平复化处理。鼻梁的曲线消失,只剩下扁平鼻头;杏核眼,眼睛细长,眼角上挑,嘴唇保持迪斯尼传统美女的性感丰满,但上唇线的弯折更明显。由于木兰在故事中很长一段时间要女扮男装,所以身上允许中性化的味道,在军人的扮相中,脸型更瘦长,强化了脸部曲线的转折,更显得英武之气。[5]木兰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典型的东方美女,即使与中国人眼光相差颇大,但也力图造就他们眼中的中国美人。

  《MULAN》以美国人的审美观来诠释了花木兰这个中国古老传说,迪斯尼为此投资过亿美元,共计动用700位动画师,耗费五年时间将传奇转变为精美的动画,使中国的故事走向全世界。它的成功在于它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揭开了中国这个古老东方的神秘面纱,成功的再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奇女子传奇,用不同以往的动画方式向世人宣扬了女儿当自强的价值观。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美国显然有着其文化背景下的误读和重释。迪斯尼版本中花木兰语言幽默风趣、鲜明个性、追求自由、渴望变现自我、证明自我价值,成了一个说话的时候会耸肩膀,可以由着自己性子做事说话的典型美国女孩,和男性伙伴称兄道弟,有着不同一般的轻松幽默的美式街头风格,木兰在迪斯尼公司的塑造下成为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没有太多的责任压在肩上,而更多的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为个人成功而不断奋斗。《MULAN》凸显了一个女子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的故事,少了的是中国传统女子缜密的心思和谨慎矜持。 二、中外版花木兰价值观的差异

  (一)英雄的女性 VS 女性的英雄

  中国自古便是男权社会当道,在传统的意识形态里,女性始终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关于奇女子的描写,如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英勇善战的杨家女将、协夫出征的红拂女等。而《木兰辞》在文学史上之所以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女性形象,给整个中国男权社会带来的震撼和动荡。她不依附于某位男性或集体,而是展现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女性形象,木兰形象的出现的特殊性在于她使女性建功立业的愿望成为可能,也正式使女性价值放在男性、集体、国家的舞台之上。另外,木兰身上的关于“孝道”“忠君”的品质也在无形中作出最完美的诠释,并且使忠君尽孝两个不可兼得的事物实现统一的可能。在《木兰辞》中全诗一开始就在尽力的铺陈渲染木兰替父从军的起因,着重从家庭伦理道德教的对尊老爱幼在特殊战争年代以独特方式表达的一片孝道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并有意的淡化了木兰“女扮男装”带来的政治不良影响。[6]由于“孝道”自古便植入普通百姓的心中,形成为中国人普遍的人性意识和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变为了一种全民族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因此《木兰诗》中的这一木兰形象深受华夏子孙喜爱而得以千古流芳。对于这个角色,中外版本在其本质上有着不同的诠释。

  木兰形象在中国的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木兰的“女性”角色的特殊性,她是一个如英雄般的女性,而木兰的成就更多的是放在“女性”二字上。在中国传统理念中,女性应该是温柔可人,遵守三从四德并恪守闺中。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职责在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而木兰突破了这一固有角色的责任,做为一个女性却成就了家族和国家。《木兰辞》中体现的主色调是木兰从军她超越了女子的本分、实现了孝道、为国尽忠、又做到了男人做的事,甚至比男人做的更好,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她是独立和坚韧的,然而作为古时的女性,“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从军的木兰的出征动机一是有为父分忧的特点,但笔者相信在木兰心中也有中国传统观念中家族无后为大的思想理念作祟。一个中国传统女性始终有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思想,木兰作为一个女子,在强大的父系社会中,始终有根深蒂固的第二顺位的思想认知,在实现孝道为父从军的同时也成就一个家族,不惜牺牲自己。这一切都与一个女子的地位有关,连女子内心也会有这样的认知,是一个时代的落后。伍尔芙说:“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祖国,作为一个女人,我不需要祖国”。的确,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男性史,女性总是处于被忽视压抑或就是成为政治斗争中被动的工具。她们或是像武则天一样处于风口浪尖或就像柔然公主通过和亲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棋子,而木兰不是,她是历史的能动者,她以她的指挥若定和赫赫战功来表达了她在战场中的意义,在没有男人依附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我们把过多的眼光放在了这个角色上,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个体现了“忠孝之道”的英雄,更多的因为她是一个女性,一个成为了英雄的女性。《花木兰》的导演马楚成说“我把花木兰由神变成了人。”由于女性先天的情感她无法同男性一样冷眼看待生命的逝去,在一次次血腥和升迁的背后是她作为女性的懦弱和惶恐,她骨子里的恐惧、孤独和厌恶战争,即使外在像男人一样粗糙,依旧无法摆脱纤细敏感的女性神经。由此,花木兰再也不是人们心理预知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着一切女性特质的女人。女人那特有的挣扎、不屈不挠与顽强都从嘶哑的声音、默默地流泪、大口地喝酒中缓缓流淌出来,细腻而真实。而最终责任代替情感,木兰再也不是木兰,而是国家主义的共谋者,由于她是一个女性,因为她性别的特殊就已经成就了英雄这个角色,其实最终她是否成就了战争并不重要,她作为女子上战场本身就已经是一段英雄史话。中国版《花木兰》所彰显的意识,完成了一个女性的史诗,同时也是一个女性的历史神话。

  而美国的文化产业中总会凸显出一个思想主题,便是个人英雄主义。美国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社会,强调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认为个人是价值的主体,崇尚个人努力带来的成功。好莱坞所有叫座的动作电影的结局,总是以个人的力量战胜了一切邪恶势力,最终这个人成为了整个世界最大的英雄。“Superman”的模式是美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决定的,他们崇尚个人的主体能动性。在《MULAN》中,木兰向往自由,反对束缚,迪斯尼将她塑造为对抗社会,肯定自我形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对抗者着整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是社会的叛逆者,而木兰的从军在这里被解读为出于对父亲的爱和怜惜,是想证明自己的力量,是一个有头脑有勇气的女子,并且经历了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成为自由恋爱的典范,并且得到社会家人的支持和肯定,甚至最后也开始反思自己出行的动机并承认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许是有朝一日拿起镜子时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木兰成为一个充满独立奋斗的精神,延续了美国电影英雄传奇的典型模式-----个人单枪匹马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与西部片的孤单豪杰并无而区别。正如影片开头皇帝所说的“一粒米可以天平倾斜,一个人便可决定胜负。”木兰是个女性,但是在《MULAN》中木兰更多的被阐释为一个女性的英雄,它的着眼点更多的放在了“英雄”二字上。美版花木兰的在整个剧本中有着女性形象的塑造,但重点更多的是放在木兰成为英雄的过程,在剧本中“女性”只是一个依附于木兰成功下的元素,并没有成为木兰寻找自己路上的桎梏,木兰的成就更多的和她个人的努力有关,她可以不顾女性的局限奋力训练自己超越男人的力量,也可以孤身一人去解救皇上拯救国家,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拯救了这个男人的世界,最终皇帝的鞠躬致谢,这在中国传统的现实中是决不允许存在的,而通过这个情景,将木兰的成功推向顶峰。至此,木兰成为整个民族的英雄,一位女性的英雄。影片试图传达的不再着重于女性“替父从军”“保家卫国”,而放在了“平凡人也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成为英雄” 。美国版《MULAN》的英雄主义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木兰这个形象也成为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 (二)民族主义 VS 个人至上

  中西伦理思想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民族之上,而西方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个人之上的。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的民族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人的定义中,一个人的存在是依附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而在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领导下,他们崇尚自由,崇尚民主,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被看做个体来看待的。[7]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提倡家本位的思想,孟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一伦在家庭,一伦在国家,一伦在社会。家族本位的思想要求以“忠孝”为主要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个人为长辈尽孝,为国家集体尽忠。中国版《花木兰》正是体现了这个原则,木兰一为年迈父亲出征,一为文泰率兵打仗,一为祖国牺牲爱情。家族集团构成了国家的社会基础,在这种庞大的思想理论基础下,个人可以为家族为国家牺牲一切。赵薇版木兰的塑造,在个人内心的极度挣扎和矛盾中依旧可以为了父亲冒着杀头的危险替父从军,为了不让文泰和战士失望依旧可以重振旗鼓忘记自己女子的身份,为了国家的民族大义挽救子民在水火之中依旧可以黯然放开自己心爱的人。其本质依旧是为了表现木兰的孝顺贤德,是对木兰这样的形象为主体的精神的褒扬。她可以冷静的看着好友的死,平静的带领她的军队唱着“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又何欢,死有何憾。”在这里,木兰已经完成自我升华,成为战胜了自己小女子情怀的民族英雄,有着强大的内心来保护她的兄弟、她的家国。既然文泰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战争的停止,她也就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国家的和平。她体现了个人的成长和成熟,思考的是关于战争的意义、爱和牺牲。导演将现代视野回归到传统文化,从而将一个现代的花木兰与传统相糅合,表现了现代国家意识发展的迂回过程。[8]中国观众对《花木兰》有着较高的期望,就是因为她表现了中国人自己的花木兰,中国观众自然倾向于用一种民族主义来看待,以自己的历史、身份、价值观为镜子,去重新建构电影的内容与它传达的信息。

  而美国文化的模式是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和其他个体有着本质区别的特殊体。“绝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的individualism就是 independent(独立)+ self-reliance (自力更生)+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9]影片《MULAN》虽然借用了中国古典故事的框架,但其用意和所表现的价值观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为父尽孝,为国尽忠的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而完全转变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下的因自我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华美乐章:木兰的代父从军不仅仅是出于孝道,同时她也把从军看成是一种挽救自我的良机,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机会,在这里木兰的忠孝更多的转化为一个少女对自我价值的追寻。电影一开始就安排了木兰相亲的情节,虽然被媒婆和母亲打扮的花枝招展,但她无法背诵妇德,也不会按照淑女的样子行事,甚至在考试中不断出错闯祸,最后被考官辱骂“真丢脸!即使你看起来像个新娘,你也甭想为花家争光!”木兰辜负了父母对她的期望,随后在男人面前公然说话,又被丞相羞辱,令花家两次蒙羞,父亲最终也忍无可忍地警告女儿“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好好管管你自己!”木兰的自我价值被彻底否定。正当木兰对自己我价值产生怀疑时,边关告急,父亲接到诏书,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一切似乎在照着故事模板顺理成章的进行着,然而有着西方编辑理念的编剧的思想中,个人主义终将得到体现,木兰在一系列的挫折困苦后取得的成功,最终也承认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动机:“或许我不是为了我的父亲而来,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10]影片中对不得志的木须龙和蛐蛐的角色安排,同样和木兰一样,在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在美版的《MULAN》中,个人意识是无处不在的。木兰从一个不得志、几乎要否定自我的女孩,到女扮男装私自离家替父从军,继而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风光回家,收获爱情,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造成的,中国人更多的是由“孝”所引出的“忠”,由重宗族到重民族,最后延伸为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西方对国家的热爱更多的是基于英雄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在影片的表现上则表现出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迪斯尼的木兰也许已不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巾帼英雄,但透过她,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巾帼英雄的形象,一个不怕挫折,用于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现代女性。 (三)男尊女卑 VS 女权主义

  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思想,强调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在中国人的记忆力,木兰形象有着女子的端庄淑德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力量,既有淑女的风范又有女中豪杰的英气,是一个完美的女儿。在《木兰辞》的长篇叙事中,木兰在经历了战火和硝烟后,终究回到了“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生活。木兰在故事的结局回归到女儿身,完成了整个蜕变最终又回到原点,这些都与每个中国人传统理念中不谋而合,似乎只有这样,木兰的一生才是圆满。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都是把女子作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女子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始终需要依附男人,她们几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男人的世界是女人不可插足的领域,女子的使命永远被禁锢家中。中国版《花木兰》在这个封建等级思想上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一个介于父亲、国家、爱人、外敌的女人成为了在战场上拯救国家,在情感上隐忍成就国家,在家庭中放弃自己来守护父亲的完美女性形象。然而木兰女性地位始终处于被动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在电影《花木兰》中,花弧也始终强调木兰要有女孩子的样子,否则有会嫁不出去的担心;在男人的战场上就要收敛起笑容来掩盖女性的角色,在民族大义前要放弃自己的爱情,而建功立业后忘记战场上的一切,回到家乡,回到一个普通乡间女子的身份。

  而西方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为父权制,女性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碎已经存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男女应该平等的,女性要依靠自己自强不息的自我奋斗实现解放和发展。木兰以新的形象独立之后,她迅速的投入了更彻底更独立的自我实现行为之中。动画片中花木兰形象片时美国宣扬女权主义而竖起的一面隐性的旗帜。代父从军前的木兰也是一个处于男权社会下,要靠美丽装扮起来,靠生儿育女给家庭带来荣耀的女性,在闯祸犯错间迷失了当时社会下女性该有的位置反思自己的价值,恰逢父亲出征的机会,她便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以彻底的男装将女性身体包裹,像男人一样冲锋陷阵,打破了“女子不如男”的说法,它蕴含了丰富的女性独立的精神气质和强烈的男女互补互助的平权意识。[11]而在《MULAN》的情节处理中,木兰被发现为女儿身之后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反而后来在战争中发挥了领导的作用,在挽救了国家之后,皇帝向一个女子鞠躬致谢,融汇了美国当代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与中国的男女等级思想相差甚远,这是美国人对女性能力肯定。 三、东方的现代视野和西方的意义改编

  (一)东方传承的文化经典

  作为中国本土的电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用悠扬的旋律带动起的大战争场面,门独的野性、血性和无情描绘出粗糙男性气质,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部关于纯粹的男人和女人、纯粹的战争和和平的影片,表现了中国人自己的花木兰。在影片的表现方面,《花木兰》最大程度的遵守了《木兰辞》的文本,发挥了木兰忠孝两全的本质和其女子特有的柔情大义。赵薇版花木兰表现的为父担忧,为情所困,为国牺牲的痛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她始终带有悲怆感伤的色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原型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是将儒家的美德忠、孝、礼、义、贤、贞都加在了木兰身上,并发挥到极致。花木兰在大军面前的嘶吼着“逃避,停止不了战争!害怕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电影花木兰使《木兰辞》这首民谣变成了史诗。

  木兰自小练习武功,花父“花家的人只在战场上打”的深沉叹息,使木兰有着向往男性战场的独立意识,然而真正面对战争和责任时又有着女性特有的柔弱和恐惧。和以往的各种版本不同的是,影片无意于再历史背景上做文章,而是从花木兰的性情蜕变与感情经历切入,用一个极具人性化的视角去构建整个故事,聚焦于一个传奇女子在站争中的个体行为及感情蜕变。[12]木兰形象不再是光辉豪放,而是重塑了人性的回归,突显了女性的七情六欲和阴柔温婉,将女性的质朴柔情,将军的勇武威严,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演绎的淋淋尽至。影片不再单单只是表现木兰在烽火中历尽磨难完成忠勇的使命,而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了木兰性格成长的轨迹。在长达12年的军旅生活中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木兰是一个英雄,却不是男性词典里的英雄形象,木兰是一个女人,一个具有动人力量的女人。即使在影片最后没有给木兰留下一个终成眷属的花木兰为“孝”从军---为“情”出征---为“国”而战,她既有替父从军万死不辞的大孝大德,又有海纳百川报效国家的壮烈情怀,花木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忠孝礼义”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花木兰不愧为中华女儿之魂。 (二)西方眼中的东方意象

  在《MULAN》的音乐效果、画面风格和人物设计上,迪斯尼作为一个西方文化公司,始终在努力做到向东方靠近。电影开篇一改活泼的动画风格表达,插入了大量的音乐运用,电影作曲家维尔德在影片的五首曲子中运用了中国的民间小调,并使用了笛子、二胡、古筝等中国管弦乐器,力邀华人音乐家加盟,使得现代流行乐得以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富有东方韵味。同时该片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所讲求的凝练风格和“阴阳平衡”的古代学说,[13]借鉴了中国水墨动画虚实结合而是选用了中国传统乐器营造了一个悠扬清澈的氛围,用水墨画和毛笔字的形式带领这个古老东方画卷的打开,精简、凝练又意境深远,这些不仅仅是给西方观众一个新奇体验,同时也是给东方观众的一个切实的惊喜。

  迪斯尼的木兰被塑造成了西方人眼中的典型美女形象:鹅蛋脸、樱桃小嘴、苗条身材。在《MULAN》故事的开始,影片反复向我们传达了中国古代对女子出嫁的重视,新嫁娘要贤良淑德、细声慢语,女人在男人面前不可以插话,即使这些情节的体现在表达上没了中国传统传承下的矜持,而被换成了活泼生动的基调,我们也依旧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东方观念的认真重读。另外,迪斯尼的动画精心设计了一个花氏大家庭-----祠堂的列祖列宗、守护神木须龙、花奶奶和花父、花母,营造了和谐浓厚的家庭氛围,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心里诉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中国文化。在具体细节上,更是煞费苦心的安排了许多中国元素,在视觉上充分发挥了“想象的地理学”,例如故事开篇的龙的形象,在木兰相亲时体现了当时对于妇女的标准“忠孝,端庄,三从四德”,并且在细节的处理上使用中国汉字。另外影片中汉晋的匈奴,唐朝的服装、宋代的火药、明清的庭院风格以及中国长城、故宫、佛洞、功夫、舞狮、大熊猫、焰火、锣鼓配音、大红灯笼、春节式的欢庆场面、桂林山水、九寨沟风光、士兵身上兵马俑似的铠甲,让人一眼就能够与中国联系起来。[14]除此之外,影片还吸收了不少日本元素,如妇女的穿着打扮,艺妓,扇子,榻榻米。也许身处西方的美国人分辨不出中国和日本文化传统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中国传统还是日本风格都是迪斯尼借鉴来的外来东方文化。正是这些元素的应用,使这部西方人的动画中有了更多和中国相关的东方韵味。但正是因为这些在《MULAN》中刻意体现的东方情节反而有些杂乱无章的,迪斯尼为世界安排了许多和东方相关的意像使世界认识中国,但在地地道道的中国市场却受到了冷遇。例如中国龙的形象,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把握。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龙是中国文化气势恢宏的图腾,是一种象征中国古老、封闭、神秘的符号,而《MULAN》中则将龙降解为一条类似于蜥蜴的宠物龙木须,在家族中被否定,贫嘴、不得志又自以为是。虽然最终木须龙给木兰带来了许多欢笑和精神支持,并在最后和木兰一样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但始终是个市井小厮难登大雅之堂,全然没了中国龙的威风凛凛和气宇轩昂。迪斯尼版木兰融入了美式街头的风趣幽默,使观众足以捧腹大笑,但用它特有的美式幽默表现东方文化的古老场景,在和东方深沉文化的背景下给人总体的感觉总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是一种中国人感触和理解中的本土文化差异。 (三)中国传媒的借鉴

  美国迪斯尼公司首次将中国民间故事改编并拍摄成动画《MULAN》,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为一身的独立勇敢的新木兰形象,兼备了“本土化”和“全球化”,凭着这种“全球本土化”的着眼点,加之技巧性的文化转化换,使影片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花木兰本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形象,却由西方拿去研究并推广开来,这是西方影视文化在东方文化题材上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同时也是给我们在如何开发本国文化并推向世界提供了借鉴并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香港学者陈韬文先生在传播学论文《文化转化: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和全球化》在文化生产的范畴内,从传播学的及文化全球化的角度出发,以MULAN为个案对中国传统本土文化怎样被西方媒体全球化的具体过程作出了探究。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环境中,获得利润的动机是媒介组织进行文化转移的原始动力,这种文化转移会导致多种文化元素的杂交和综合,而《MULAN》的全球化过程即是优势文化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通过去情景化、本质化、普及化然后重新情景化,将其中原有的弱势文化元素加以改变从而达到普遍化的过程。迪斯尼《MULAN》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文化转移的原始动力,将与自身文化背景全然不同的原型反复揣摩,加入新元素使更多的现代观众接受,从而获得商业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中国传媒必须在立足本国的同时确立全球意识的传播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总是习惯性的按照中国人自己的思考方式来从事宣传,浓重的意识形态使国外的受众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15]在表现中国本质上的电影容易走出国门,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乡土题材,然而在其他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题材往往在国人心中都很少留下涟漪,因此,在影视传播服务全球的观念下要走更长更久。其次,必须走品牌路线。建立世界性的品牌意味着可靠、可信、可亲、可敬的声誉。中国的影视虽然有华谊兄弟等品牌支柱,但是在国际上的印象力往往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另外,要形成国际规模化经营。诚如陈韬文先生所言,大量投资不一定能保证所有的迪斯尼产品都受欢迎,但是,具备雄厚的资金、优秀的人才和最先进的技术,才使跨国公司迪斯尼在全球竞争中确实占有战略优势。因此,在文化传播中必须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媒界在走向国际化的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论

  作为宗法制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横空出世的奇女子,花木兰的故事被一再传唱。本文以东西方文化在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木兰辞》的改编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了中外版花木兰塑造上不同的形象和不同价值观的注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增多,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蕴含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鲜明文化特色。在全球化语境下,美国电影《MULAN》叙述了一个美式的花木兰形象,而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在不断的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中西方文化始终有着其本质的差异,这其中虽然有这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存在明显的误读,但作为东方的我们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可固步自封,要向西方学习现代的文化手段,以推进真正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名著改为电影,一方面使经典作品更加大众化、商业化,另一方面也使原本的文字变为视觉符号,来冲击心理审美,提升对作品的理解,成为另一种文化享受。本土的《花木兰》演绎了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在很多情节的安排上能够与中国人产生深刻的共鸣。然而对于《MULAN》,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迪斯尼这么多的动画大片中,这是唯一一部能够与我们中国人如此接近的作品,这部作品完全以中国人为主角,演绎了中国传统故事的影片,确实在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1998年迪斯尼《MULAN》和2009年的中国版《花木兰》它们都是文化传播中的衍生和推进,都是以最忱挚的情感向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电影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传播是文化事业的核心构件,当今经济全球化伴随文化全球化,我们应当用新眼光去审视文化传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要求每部电影都塑造出我们心目中的影视形象,但是正是因为有前人的不断探索,花木兰才能够在不断创新中搬上银屏展现不朽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林越屏.穿越时空的符号---中西方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 冯英杰.从迪斯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女性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0.2

  [3] 南都娱乐周刊.2009.11.29

  [4] 陈洪英.论《木兰辞》与《花木兰》电影的改编.[J]. 电影文学.2010.9

  [5] 马华.影视动画经典剧本赏析[M].北京:海泽出版社,2006:38

  [6] 赖曦.《花木兰》的好莱坞影像.[D].重庆师范大学,2008

  [7] 高莉.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

  [8] 江玉琴.解读2009版电影《花木兰》的民族主义.[J]. 电影文学.2010.10

  [9] 邓凡艳.《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 [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0] 康宁.从《MULAN》看美国个人主义. [J].大家

  [11]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 文学教育. [J].2007

  [12] 程致中.重铸中华女儿魂---论赵薇版电影《花木兰》人物形象塑造.[J]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2

  [13] 任晶.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的跨文化研究.[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

  [14] 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木兰》.[J].湖北宜昌:南昌高专学报.2009.5

  [15] 秦志希 翟晶.从 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大视野新观察

上一篇:木兰辞 下一篇:木兰诗
广告赞助商